点击排行
药物滥用与监测知识
发表时间:2017-10-10 11:40:22 点击量:661

1.什么是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需要无关,属于非医疗目的用药。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方式,导致发生身体依赖性和/或精神依赖性,造成精神混乱和产生一些异常行为,除损害滥用者的身体健康外,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什么是药物滥用监测?

药物滥用监测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药物滥用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研究分析药物滥用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将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给有关部门,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4.药物依赖性分为哪几类?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依赖性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5.容易被滥用的药物有哪些?

根据管制级别,可以将有依赖潜力的药物分为三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非列管药品。

(1)麻醉药品。这里的麻醉药品是管理上的概念,指精神上引起麻痹作用的药物,与手术中用的麻醉剂是不同的概念。主要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可待因、度冷丁、美沙酮、芬太尼等。 

2)精神药品。指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反复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例如安定、三唑仑、苯巴比妥、硫喷妥钠等;中枢兴奋剂,例如咖啡因、安钠咖等。

3)非列管药物。主要是含有特殊药品的复方制剂,一般按照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由于其较易获得,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等药物滥用高危人群中滥用比例较高的药品类型。包括非麻醉性镇痛药,例如去痛片、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含可待因或阿片类药物的镇咳药,例如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复方甘草片、联邦止咳露等。

 

6.药物滥用有什么危害?

药物滥用往往导致对用药者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进而酿成对整个社会的严重危害。

(1)对个人的危害:对个人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药物滥用者普遍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到最后是骨瘦如柴。此外,药物滥用损害呼吸道、神经系统、导致免疫力低下而易患各种疾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精神病症状:药物滥用者多出现幻觉冲动,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障碍: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自制力减弱;损害智能活动能力:记忆力下降,不能集中注意力;人格改变:绝大多数药物滥用者自私,孤僻,消沉、道德沦丧、不关心家庭和他人,对社会丧失责任感,严重者发展为冷漠、自残、伤人或自杀。

(2)对社会的危害:破坏家庭正常生活。药物滥用者失去了对家庭的责任感,严重破坏家庭的正常生活。促发犯罪行为。当家庭不能满足药物滥用者购买毒品的欲望时,滥用者会使用诈骗、抢劫等犯罪手段获取钱财或毒品,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特别是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的行为,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导致肝炎、艾滋病的传播。

 

7.开展药物滥用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1)为药品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药物滥用事件,事前预测,事发时预警,事后收集资料。对已经发生严重滥用品种组织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滥用潜力再评价,为加强监管,防止药物滥用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为药品监管部门了解和掌握毒品流行趋势,研究判断毒品滥用可能对医疗用药品产生冲击和影响,预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发生流弊及滥用风险,及时、准确地提供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报告。

    2)为禁毒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对药物滥用特殊人群的纵向常规监测,研究分析药物滥用现况、流行趋势与分布特征,提示滥用方式、滥用物质品种变化及造成社会危害,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为禁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3)为公共卫生安全服务         

    发挥药物滥用监测在社会稳定与安全,减少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包括:建立网络交互信息平台,进行药品安全警示宣传;与主流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对外公布监测信息;建立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等,提高社会公众认识和防范药物滥用事件能力。

9.药物滥用与“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的区别?

药物滥用与我国医药界常说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等不正确、不按医学原理使用药品的 “滥用一词有严格的区别。药物滥用的物质包括许多具有精神依赖性,但无身体依赖性药物,例如麦角二乙酰胺(LSD)等。但不包括乙醚等可导致人失去知觉的化学药品以及砒霜、敌敌畏、氰化物等可直接导致人死亡的剧毒物质。

从严格意义上讲,烟、酒亦可称为滥用物质,因为烟、酒有强烈成瘾性,伤害很可能比一些非法毒品更严重。

10.药物滥用与医疗用毒性药品的区别?

  医疗用毒性药品是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毒性药品分为:

  毒性中药28种(砒霜、水银、雄黄、生川乌、生草乌、生巴豆、生半夏、洋金花,……

  毒性西药13种(阿托品、三氧化二砷、升汞、水杨酸毒扁豆碱、亚砷酸钾、氢溴酸东莨菪碱、A型肉毒毒素

  药物滥用不包括乙醚等可导致人失去知觉的化学药品,及砒霜、敌敌畏、氰化物等可直接导致人死亡的剧毒物质。

11.药物滥用与剧毒物质的区分?

  剧毒物质,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口服 50~100mg 即可引起猝死。

药物滥用不包括氰化物、砒霜、砷、敌敌畏等可直接导致人死亡的剧毒物质。药物滥用也不涉及可导致人失去知觉的化学药品,如乙醚等。

12.药物滥用有几种类型?

药物滥用有五种类型:

(1)实验性使用:同辈群体影响和好奇心驱使、偶尔或短期使用。

(2)娱乐性使用:特定场所和时间的使用。

(3)场所性使用:为了应付某些特殊情况的使用。

(4)习惯性或强化性使用:(1)、(2)、(3)类型中的部分人会演化至此阶段,每天用药、但可维持正常社会、家庭职能。

(5)强迫性用药:代表了最严重的滥用程度、对药物产生显著精神、身体依赖性。

13.药物滥用监测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区别?

药物滥用监测有别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两种性质或两种不同情况的监测。即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上市后的监测和人群中滥用依赖性药物(毒品)情况的调查监测。两者监测目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人群都有所不同。前者属于发现和监测临床应用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如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依赖性潜力和其他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属于医药学领域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发现和登记人群中非医疗目的用药的药物滥用(吸毒)者,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司法或社会问题。

14.药物滥用监测包括哪些人群?

    可分为一般人群监测;高危易感人群(青少年)监测;特殊人群(药物滥用者)监测。我国的药物滥用监测人群主要以戒毒康复机构(包括强制戒毒机构、自愿戒毒所、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医疗机构开办戒毒病房,以及缉毒部门、拘留所等)收治/收戒人群中开展的监测。

15.开展药物滥用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1)为药品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药物滥用事件,事前预测,事发时预警,事后收集资料。对已经发生严重滥用品种组织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滥用潜力再评价,为加强监管,防止药物滥用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为药品监管部门了解和掌握毒品流行趋势,研究判断毒品滥用可能对医疗用药品产生冲击和影响,预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发生流弊及滥用风险,及时、准确地提供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报告。

    2)为禁毒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对药物滥用特殊人群的纵向常规监测,研究分析药物滥用现况、流行趋势与分布特征,提示滥用方式、滥用物质品种变化及造成社会危害,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为禁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3)为公共卫生安全服务         

发挥药物滥用监测在社会稳定与安全,减少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包括:建立网络交互信息平台,进行药品安全警示宣传;与主流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对外公布监测信息;建立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等,提高社会公众认识和防范药物滥用事件能力。

16.什么是“毒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 (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麻醉药品、精神药物 是国内、国外对同一类物质的不同称谓, 不存在游离于 毒品 之外的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鉴此,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就是《禁毒法》的管制对象。

17.什么是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是指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和精神依赖性,能形成瘾癖的药品。

18.什么是精神药品?

精神药品是指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19.什么是兴奋剂?常见的有哪些?

兴奋剂是加速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人处于强烈兴奋具有成瘾性的精神药品。兴奋剂的种类繁多,大多通过人工合成。

常见的有:苯丙胺类(冰毒)、苯丙胺类衍生物MDMAMDA(摇头丸)、可卡因、咖啡因等。

20.麻醉药品与麻醉药的区别?

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后易产生依赖性,能导致瘾癖的药物。主要是从罂粟、大麻、古柯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或由人工合成。

麻醉药是指能使人的整个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的药物。临床常见麻醉药有恩氟烷及异氟烷、氧化亚氮 (笑气)、硫喷妥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氯胺酮等。除氯胺酮外,这些药品虽具有麻醉作用,但不会成瘾。

21.什么是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活性物质指来自体外的,可显著影响动物和人的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感觉、知觉、思维、注意和记忆等),情绪(激情、心境等),意识(环境意识、自我意识、人格等),意志与行为(意向如食欲、性欲等本能活动,动机,兴奋状态、刻板行为等)。

22.容易成瘾的药物分为几类?
  最常见的是两类。

(1)麻醉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等,这类药物除镇痛作用外,还可引起欣快或愉快感,常用剂量连续使用1~2周后即可成瘾。

(2)催眠和抗焦虑药,如速可眠、阿米妥和各种安定类药物(安定、安宁、利眠宁、硝基安定、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特别是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患者,由于医疗的需要往往服用此类药物,长期应用要特别注意。

 

23.什么是戒断综合症

戒断综合症,俗称发瘾,是指中断滥用阿片类药物后可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有:流鼻涕、瞳孔散大、体毛竖起、出汗、腹痛、腹泻、全身酸痛、自发射精、头晕、头痛、血压上升、心跳过速、脉搏加快、发热、失眠、焦虑、烦躁、恐惧、紧张等,及在痛苦中哀求或威胁给药,扯头发、撞头、打滚,甚至出现不自主的震颤、四肢抽筋、瞳孔扩大,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虚脱、休克。戒断综合症在出现的第三天逐渐减轻,一周后主要症状徐缓消除,失眠、焦虑、烦躁和不适感会迁延较长一段时间。

24.新增加药物滥用者指的是什么?

新增加药物滥用者指的是本年度初始滥用药物的药物滥用者。

根据被调查者初次滥用药物时间与戒毒经历,新增加药物滥用者分为:新发生药物滥用者和新发现药物滥用者两类。

25.什么是新发生药物滥用者?

指本年度初始滥用药物,并且从未接受过脱毒治疗的药物滥用者。

26.什么是新发现药物滥用者?

指本年度初始滥用药物,但此前已接受过脱毒治疗的药物滥用者。

27.什么是多药滥用?

是指使用者出于非医疗需要和目的,同时或交替使用一种以上药物(或物质)的行为或方式。

28.多药滥用的原因是什么?

(1)为增强欣快感,追求更为强烈的刺激;

(2)为减少毒副反应,将中枢神经兴奋剂与抑制剂兼用。

29.多药滥用的危害有哪些?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或叠加),多药滥用对人体的伤害加重,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难以预见的毒副作用。

32.多药滥用常见的药物有哪些?

多药滥用常见的药物有:海洛因、度冷丁、二氢埃托啡、吗啡、大麻、致幻剂、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冰毒”、“摇头丸”等)、氯胺酮、苯二氮卓类药物(三唑仑、安定等)、巴比妥类药物、曲马多、咖啡因、头痛粉等。

31.根据药理学特征可把药物滥用/依赖潜力物质分为几类?

分为四类:(1)中枢抑制剂:酒、镇静催眠药、阿片类;(2)中枢兴奋类:苯丙胺类、可卡因、咖啡因;(3)致幻类:麦角二乙酰胺(LSD)、麦司卡林、大麻、挥发性溶媒;(4)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MDMA(“摇头丸”)

32.药物滥用的三级预防

(1)药物滥用的一级预防,是对有药物滥用潜在危险的社区与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和其他易感人群,进行禁毒预防的普及宣传教育。目的是让人们不要去错用、误用和试用毒品。

(2)药物滥用的二级预防,是对处于药物滥用高度影响下的社区和存在的药物滥用人群,进行禁毒预防的集中宣传教育。目的是对这部分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控制。

(3)药物滥用的三级预防,是积极防止和消除由于药物滥用所带来的对身体和社会的危害。

33.医用药品与毒品的分界线是什么?

在临床上使用的许多具有依赖潜力的医用药品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毒品,毒品与这些药品的分界线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如何区别这些具有依赖潜力的药品与毒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是否具有医疗价值 

药品的使用是出于医疗需要,具有医疗价值;而毒品本身在临床上不具有医疗价值,其生产也不是出于医疗目的,是被各国法律严格禁止生产的,如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可卡因等。当然,上述所列毒品在最初是作为治疗用药品开发并使用的,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只是在后来的使用中发现这些药品的成瘾性要远远高于它的医疗价值,从而被疗效更可靠的、危害相对较小的药品所替代。

(2)使用的目的和动机

用于医疗目的、解除病痛、依照医疗规范使用的是药品;用于寻求快感、非法贩卖的就是毒品。以吗啡为例,如果一个人通过医师处方得到吗啡并按规定的剂量与用法用于癌症止痛的,这时吗啡是一种药品;但如果这个人使用吗啡只是为了享受吗啡带来欣快感,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依赖,此时吗啡就变成了一种毒品。

(3)使用方式

如果对使用目的、动机的判断比较困难,使用方式(途径、用量)就成为判断有依赖潜力的药品是否成为毒品的一个重要依据,特别是改变临床上规定的使用途径与用量时更值得注意。如一个人将地芬诺酯片用规定剂量口服治疗腹泻时,这是一种药品,而这个人将该药磨成粉溶于水大剂量用于注射时,此人就是在吸毒。

(4)生产、流通方式

对于在临床上使用的具有依赖性的药品,如度冷丁,如果它是由国家认可的企业生产,是在国家有关规定范围内流通,是在医疗规范范围内由医师处方使用的属于药品;反之,就是毒品。

以上几条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应该联合使用,评价某种致依赖性物质是否为毒品,首先看它是否具有医疗价值,如甲基苯丙胺(冰毒)不具有任何医疗价值,对非法制造、使用、持有的甲基苯丙胺都以毒品论处。其次,如果这种物质具有医疗价值,如吗啡,判断它是否为毒品时,以使用目的、动机、是否改变用药途径、是否加大用药剂量,是否从正规医疗机构处方购买为判断标准。

34.哪些医用药品有可能被滥用?

实际上可能被滥用并具备一定程度成瘾性(即依赖潜力)的药品种类繁多,普遍存在于医疗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根据管制级别,可以将有依赖潜力的医用药品分为三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非列管药物。

1麻醉药品

这里的麻醉药品是管理上的概念,指精神上引起麻痹作用的药物,与手术中用的麻醉剂是不同的概念。主要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可待因、度冷丁、美沙酮、芬太尼等。

2精神药品

指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反复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例如安定、三唑仑、苯巴比妥、硫喷妥钠等;中枢兴奋剂,例如咖啡因、安钠咖等。

3非列管药物

主要是含有特殊药品的复方制剂,一般按照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由于其较易获得,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等药物滥用高危人群中滥用比例较高的药品类型。包括非麻醉性镇痛药,例如去痛片、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含可待因或阿片类药物的镇咳药,例如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复方甘草片、联邦止咳露等。

35.如何防止医用药品成为毒品?

(1)预防治疗过程出现药物滥用行为

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处方药,应当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就诊或咨询,在服用药品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用药,避免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医用药品,在本次疗程结束后征求医生意见方能继续服用或开始下一疗程。如果出现停药后不适或用药渴求,应当积极就诊,不要继续服用。

患者家属:应当关注和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过量、长时间服用某种药物的情况,或用药后出现异常反应,应当带领患者立即就诊。

(2)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

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会克服好奇心、追求时尚等心理,学会与人沟通,及时排解心理压力;要学会识别有滥用潜力或成瘾性的医用药品,孩子生病不宜自行决定随意服用药物,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青少年:应该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后果;小心选择朋友,以防误交朋友;未经医生和家长同意,不要滥服药物;遇到困难或有心理压力时可与家长和老师求教;当遇到身边其他人滥用药物的诱惑或邀请时,要敢于拒绝。

学校:多肯定孩子的表现,并注意适当给孩子减负,以防其通过滥用药物摆脱压力与烦恼;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神情怪异举止反常,应主动深入调查,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应该充分让孩子知道药物滥用的可能性及其危害,举办家长讲座,并邀请专家讲解相应的知识;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师。

 

 


页脚